家庭裏有兩種角色,照顧者和依賴者。負擔家裏的生計,賺錢回家養家口的,屬於“照顧者”;另一種沒有工作能力的角色,就屬於“依賴者”。風險總是無所不在,如果很不幸,照顧家庭的人出事了,這家人將會陷入貧窮,甚至過不下去!因為照顧者倒下來而使全家頓失依靠,需要社會救濟。
其實,不需要發生意外,只要有一天照顧者被老闆辭退,失去收入來源,全家的經濟重心就會頓時失衡。注意,大部分的照顧者每天辛勤工作,長期下來,身體極有可能不堪重負,因此,往往最早倒下來的都是照顧者。
聰明的家庭知道未雨綢繆,甚至可以讓照顧者不那麼辛苦。徹底改變收入結構,追求持續收入是唯一的選擇。因此,要遠離貧窮,全家至少要有一個人創造持續收入。
人在順境中,一定要想想危機在哪里!什麼時候創造出持續收入,你就能在什麼時候脫離貧窮。趁自己還有體力與業餘時間,趕快為自己或家人至少累積一份持續收入吧!投資收益、版權收益或系統產生的利潤,都屬於持續收入的一種。全世界許多千萬富翁,都是在工作之外,利用業餘時間,通過發展自己的持續收入系統,得以徹底擺脫貧窮,實現永不缺錢的夢想。
一些人因為上班收入不穩定,下班之後還要辛辛苦苦幹第二份工作,但別以為這樣可以讓他們遠離貧窮。再提醒一次,無論兼幾份工作,靠工時收入絕對無法幫你擺脫貧窮。凡是不可持續的收入,再高都不值得羡慕,超時工作,以健康為代價去追求更不值得。
另外,光靠儲蓄的利息也不足以讓你養老。有一個朋友在30年前從公務員崗位上退休,拿了300萬新臺幣的退休金,在30年前,300萬新臺幣是相當大的一個數目,因此那個朋友覺得從此不愁吃穿了,沒想到通貨膨脹率上漲的速度這麼快,到了現在他都80歲了,身體還很健康,但是幾乎坐吃山空,不知道還可以靠退休金再維持多久,眼看錢都快花光了,他現在只好過著相當節儉的生活。所以我們得想清楚,一個人需要存多少錢才能退休,才能夠抵擋通貨膨脹。
聰明的人,知道利用閒暇時間,幫自己找到一份持續收入。為了避免M型社會的崩塌現象,我們有義務告訴周遭的朋友,要想盡辦法擁有持續收入。這是一份使命感,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。
從前有兩座山,一座山上住著“一休”和尚,另一座山上住著“二休”和尚。山上沒有水。每天一休與二休都需要到山下來挑水,兩人很快成為好朋友。
某一天,二休去挑水時,發現一休竟然沒出現,他想,或許一休生病了。第二天,二休再去挑水,一休還是沒出現,二休就開始擔心了,決定去探望一休。上山后,他發現一休正在大樹下打太極拳。二休很驚訝地問道:“一休,為什麼你沒有挑水還有水喝呢?”
一休回答說:“這3年來,我每天挑完水,都會利用零碎時間來挖井。現在我已經挖好一口井,井水源源不絕地湧出,從今以後,我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!我還可以省下很多時間,做我喜歡的事。”
因此,一休從此不用再挑水,二休卻依然不能休息。這就是“一不做二不休”的由來。
選擇是首要,努力一定要。這個故事不禁讓我們思考:我們目前的工作是在挑水(獲得暫時收入),還是挖井(獲得持續收入)?
www.se-CPL.com CPL事業網站
|